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 > 统计数据

2022年前三季度陇县非公企业经济平稳发展

来源:陇县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2-12-08 15:21

为准确及时反映非公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各项政策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的政策措施等落实情况和效果,县统计局依照陕西省统计局非公经济处统一安排和调研要求,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依据近年来对非公有制企业调研情况,从一、二、三产业不同行业产业发展特点,在陇县境内抽选了对非公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具备较高代表性的10家正常营业的非公有制企业,于11月14至11月18日组织人员开展了非公有制企业问卷调研活动。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0份,问卷回收率达100%。

一、调研非公企业的现状

(一)调研企业的基本情况。

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分类,调查的10家非公企业均属私营企业;按照所属行业分类,调查的10家企业中制造业有5家占50.0%;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其它服务业各1家均占10.0%;按照国家四部委企业划型标准,调查的10家非公企业中属中型企业的3家、小型企业5家、微型企业2家,分别占30.0%、50.0%和20.0%。

(二)前三季度经营状况平稳

1、调查的10家非公企业反映,2022年前三季度非公企业虽受疫情影响,但经营情况平稳向好,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总体增加,现金流相对充足。从调研问卷来看,60.0%的非公企业经营状况平稳,20.0%经营情况良好;同时,从2022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来看,40%的非公企业收入增长在20.0%以内,有10.0%的非公企业增长在20%以上,基本持平的3家占30.0%,收入降低20.0%以内的非公企业为20.0%。在调研中,针对目前疫情影响公司现金流维持的时间来看,在12个月以上的有3户企业,占30.0%;现金可以维持3至6个的为3户,占30.0%;一个月以内的2户,占20.0%;1至3个月的1户,占10.0%;6至12个月的1户,占10.0%。

2、当前疫情对非公企业的主要影响存在方面,生产成本上涨排在第一位,占50.0%;市场需求影响排在第二位占40.0%;剩余的10.0%非公企业选择了原材料供给困难。

3、针对疫情影响,中、省关于企业生产营业租金减免政策实施后,租金总体减少。从调研问卷来看,调研中6家选择基本持平、3家选择有所减少、1家减少幅度较大,分别占60.0%、30.0%和10.0%。

4、今年中、省关于减少及缓交税金政策实施后,调研企业认为已减免且享受政策待遇。从10家调研企业来看,表示有所减免且基本享受政策待遇有8家,占80.0%;减免幅度较大充分享受政策待遇的非公企业为2家,占20.0%。

5、对企业后续发展相对乐观。从调研问卷来看,有40.0%的企业选择谨慎乐观,40.0%的企业认为维持现状,10.0的企业持乐观态度,仅有10.0%的企业存在信心不足。

(三)企业用工和人才情况

在被调研的10家企业中2022年前三季度用工情况,需招工、且已招满的企业1家;4家企业选择不需招工;需招工,但只找到少部分的有4家企业;不需招工的1家企业;裁减员工10%以内的1户。同时,7家企业中专业技术中级职称占员工比重5%以内;有3家占员工比重5%至10%;有1家企业占员工比重10%以上。

(四)企业管理和研发创新情况

从企业管理来看,企业管理层招聘职业经理人或专业管理人员相对较多。被调研的10家企业中有聘请职业经理人或专业管理人员的有6家企业,占60.0%;没有、但计划聘请的1家企业,占10.0%;没有、近期没有聘请计划的3家企业,占30.0%。

从研发创新情况来看,非公企业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被调研的10家企业中企业技术研发和新创主要途径,选择自行研发的7家,占70.0%;无技术研发的3家企业,占30.0%;同时非公企业研发投入有所增加。问卷显示,企业研发投入有所增加的2户,占20.0%;基本持平的为8户企业,占80.0%。

(五)非公企业政策落实及融资等情况

1、企业政策落实情况。(1)、对中央和地方关于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中小微企业政策贯彻落实得比较好。问卷显示,认为落实政策好,全部落实的2家企业,占20.0%;有5家企业认为较好,落实大部分政策措施,占50.0%;还有3家认为一般,小部分政策落实。(2)、当地政府在激励非公企业、中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方面多数企业认为做得较好。被调研的10家企业中选择好的为2家,占20.0%;认为较好的6家,占60.0%;认为一般的2家企业,占20.0%。(3)、2022年出台的支持企业纾困政策,多数企业认为政策很好,对企业帮助很大。问卷显示10家企业中选择政策很好,对我帮助很大的有8家企业,占80.0%;只有20.0%的企业认为政策一般,对我没什么作用。

2、企业融资情况。(1)、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主要来源仍然为从银行贷款。在调研的10家非公企业中有7家从银行贷款,占70.0%。(2)、企业融资需求不是很高、融资还相对困难。在调研的10家企业中有6家认为没有融资需求,占60.0%;3家企业有融资需求,并获得少部分所需融资,占30.0%;只有1家企业有融资需求,并获得大部分所需融资,占10.0%。

3、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方面企业认为落实得较好。问卷显示10家调研企业选择好、较好、一般的分别有3家、5家和2家,分别占30.0%、50.0%和20.0%。

4、当地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较好。调研的10家非公企业中对目前当地的投资与发展环境总体评价,选择好和较好的分别占30.0%和50.0%。

5、国家对非公企业的普惠政策企业认为落实较好且融资问题有所缓解。(1)、受访企业表示中央及我省出台民营企业融资政策以后,感到融资问题明显缓解、有所缓解、没有缓解的分别占10.0%、80.0%和10.0%。(2)、当前政府助企纾困政策,企业认为有较大的帮助。调研的10家企业有7家感觉对企业有较大的帮助;有3家企业认为有帮助,但作用不是很大。

(六)政府服务方面的需求

1、在技术创新方面,被调研的企业中表示,最希望政府给予的支持,首先是减免税收,在调研中10家企业有8家选择,占80.0%;创新投入资金补助有6家企业选择,占60.0%;技术型人才培训有6家企业选择,占60.0%;技术型人才引进政策(户籍、职称等)、公共技术服务选择的企业均为2家,均占20.0%。

2、最期待政府部门解决的问题。首推的是减少疫情防控给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在调研的10家企业中选择此项的有8家企业,占80.0%;其次是加大减税降费占70.0%;稳定政策预期调研企业选择的为50.0%排第三位。

3、企业希望政府和金融部门解决的问题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排在第一位,有70.0%的企业选择;减低税费有60.0%的企业选择;选择加大产业政策倾斜、降低行业进入门槛和拓宽融资渠道减低贷款要求加强信贷支持的企业选择的均为40.0%排在第三位;选择降低贷款利率水平的企业为2家,占20.0%;选择加强公共技术及信息平台建设和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均为1家,均占10.0%。

二、企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在企业发展中,前三季度疫情反复,用工成本上升、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营销成本上升等使企业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调研问卷显示,参与调研的10家企业均选择用工成本上升,挤压企业利润空间,排在首位;有3家企业选择企业融资困难、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的排在第二位;选择管理能力不足、影响企业发展和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的分别有2家企业。同时,有9家被调研企业认为目前挤压贵企业利润的因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7家企业均认为营销成本上升和工人工资增加;贷款利息高财务费用大和税负过高的分别为2家和1家企业。

(二)从企业用工情况来看,企业专业技术中级职称的人员少。调研的企业中70.0%的非公企业专业技术中级职称仅占员工的5%以内;同时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还比较困难。

(三)从中央和地方关于对鼓励非公企业、中小微企业政策贯彻落实情况来看,调研中有30.0%的企业认为中央和我省鼓励非公企业、中小微企业政策落实一般、小部分落实。

三、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主要增长点,既是活跃市场的基本力量,又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其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需要自身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及相关服务部门应加大政策宣传和解读、加强落实、提高服务意识。近年来政府以及各部门相继下发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深入企业进行政策性宣传和解读,加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为非公经济创业、经营和发展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使非公企业享受与国有、集体企业平等的权利待遇和公平的竞争机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强非公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和工信局等部门应继续推进非公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形成由政府职能部门公共服务、公益性服务、金融、审计、法律、信息咨询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三个层次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

(三)切实落实疫情期间对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今年前三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出现仍影响着非公企业的经营,特别是交通运输、餐饮业等行业,各级政府为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在去年出台了多条扶持政策措施,其中涉及税收优惠、社保延后缴纳、费用延后缴纳、银行贷款支持、加强融资担保支持等方面,受访企业均表示希望优惠政策能够持续协助企业战胜疫情影响,进一步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职业能力素质,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提高非公企业管理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从调查情况来看多数企业技术型人才相对较少,仍需加强技术型人才引进;同时加强管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管理透明度,加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使职工发挥潜能,调动个人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