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陇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以“一四五十”发展战略为引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咬定目标、加压奋进、攻坚克难,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逆势增长,开局良好。
一、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情况
一季度,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7亿元、同比增长5.4%,高于全市增速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2.6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8.3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10.12亿元,增长5.3%。三次产业结构为12.3:39.6:48.1。
(一)农业生产形势向好
一季度,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4亿元、同比增长6.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82亿元、同比增长5.1%,两年平均增长6.4%。其中牧业增长势头强劲,实现产值4.09亿元、增长6.4%,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8.1%;实现增加值2.16亿元、增长8.0%,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76.8%。羊存栏31.95万只、增长20.6%,牛存栏5.65万头、增长7.1%,奶类产量4.37万吨、增长4.5%。
(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
一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5.38亿元、同比增长10.1%,两年平均增长13.6%;其中乳制品企业完成产值13.72亿元,同比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高于全市增速5.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0.7%。
(三)固定资产投资进度加快
一季度,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5%,高于全市增速9.1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19.0%;房地产投资0.69亿元、同比增长6.8%,商品房销售面积2.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倍。在库项目129个,其中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55个,完成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9.3%。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9.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6.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1倍,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9.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同比下降5.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3.6%。
(四)消费市场回暖升温
一季度,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亿元、同比增长13.7%,高于全市增速11.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20.8%。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5103万元、同比增长5.3%,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5266万元、同比增长14.6%,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057万元、同比下降3.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652万元、同比增长15.0%。
(五)居民收入平稳增长
一季度,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42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6元、同比增长6.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低于全市0.3和0.4个百分点。
(六)财政金融稳步增长
一季度,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249万元、同比下降20.0%,两年平均增长4.9%;财政支出73262万元、同比增长5.4%,两年平均增长8.2%。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3.95亿元、同比增长11.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9.77亿元、同比增长18.1%。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一季度全县主要经济指标高位增长,但是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一)投资项目储备不足。1-3月在库项目129个,其中上年结转104个,本年新入库25个;亿元以上在库项目仅24个,本年新入库3个。新入库项目数量少,质量不高,获批率低,拉动投资增长的后劲严重不足。
(二)“五上”企业培育发展不足。到3月底全县培育新增市场主体397户,“五上”企业库仅新增建筑业企业2户,占比较低。
(三)疫情影响依然存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居民减少外出购物,大型聚餐聚会取消,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到目前还未达到原本生产规模,特别是个别企业退库,但上年基数依然存在,县域经济形成净增量难度加大。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挖掘投资增量。一是加快项目进度。3月中旬开始陇县受疫情影响,大多项目停工,现在生产恢复正常后须加足马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力争项目建设达到时序进度要求。二是做好在库项目的进度跟进,以项目进度确保实现投资进度。三是全力抓好固投项目入库。各单位要抢抓机遇,聚焦生态乳都、全域旅游、特色农业、煤炭和新能源、园区经济五大支柱产业链,全链抓谋划,及时收集开工项目资料,充实项目库,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二)加强市场主体培育。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税务局等部门要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强化全县企业短板的补链延链和空白行业的市场主体培育工作。重点部门要对本行业监管的重点企业进行再梳理、再挖潜,形成培育清单,全力培育,特别要加大制定“一企一策”,落实支持政策,抓好“五上”企业入库服务,为全县经济增长持续发力形成新的支撑点。
(三)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各行业主管部门抓好十个“十条”措施的落实,对冲疫情影响。引导房地产企业和建筑业企业恢复活力,抓好餐饮住宿业复苏,科学引导鼓励居民合理消费,力促消费扩容提质。
(四)持续扩大招商引资。积极组织开展招商活动,着力引进一批总部企业、重大产业项目。紧盯招商线索和意向企业,强化跟踪对接和服务协调,力争早签约、早落地、早投产,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