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县,聚焦脱贫攻坚,苦干实干、日进日新,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有优,较好完成了县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一、综合
县域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7.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12亿元,增长2.7%,对生产总值增长贡献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4.80亿元,增长14.7%,对生产总值增长贡献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50亿元,增长7.6%,对生产总值增长贡献2.5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582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折合5612美元(1美元=6.8755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0%。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61156元/人,同比增长15.0%。
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7.6:56.2:26.2。其中,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占比重分别较上年降低4.4和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重较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以建设特色产业名县和绿色发展示范县为主导,以特色园区和基地示范为引领,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骨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三变”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县104个村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7%。其中:种植业产值16.88亿元,增长3.6%;林业产值1.56亿元,增长6.8%;牧业产值10.60亿元,增长3.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6亿元,增长4.3%。
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突出“稳粮、兴牧、优果、保烟、扩菜”五大重点,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9.16万亩,比上年增加1.24万亩,增长2.5%;粮食总产量达到10.26万吨,比上年增加0.26万吨,增长2.6%。烤烟种植面积3.4万亩,同比增长25.9%;烟叶产量2900吨,同比增长11.1%。
主 要 农 产 品 产 量
2018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02619吨 2.6
夏粮 41114吨 1.2
#:小麦 40953吨 1.2
秋粮 61505吨 3.6
#:玉米 54051吨 3.1
豆类 3584吨 8.5
薯类 3038吨 4.3
油料 2547吨 3.5
#:油菜籽 1949吨 2.3
烟叶 2900吨 11.1
蔬菜 114031吨 -2.3
#:鲜辣椒 8466吨 -3.3
水果 32776吨 -2.9
#:苹果 27786吨 2.6
水梨 346吨 71.3
柿子 1530吨 -38.5
桃 2819吨 -20.8
畜牧产业持续优化。2018年陇县羊乳上升为全省战略,被确定为全省千亿羊乳产业集群示范县。和氏乳业获评陕西高新技术企业、农高会“后稷特别奖”,小羊妙可完成新品发布、技改扩能、CNAS认可,绿能牧业二期、和氏2万只生态羊场即将建成,羊乳协同创新园区被确定为省级奶山羊农业科技园区。全县大家畜存栏6.52万头,牛存栏6.15万头,其中:奶牛存栏3.68万头;羊存栏10.59万只;猪存栏2.61万头;家禽存栏23.23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5284吨,奶类总产量73.48万吨。
牲畜存栏数量和主要畜产品产量
2018年 比上年增长(%)
大家畜年末存栏数 65520头 -12.4
#:牛存栏 61539头 -11.8
#:奶牛 36814头 -16.3
猪年末存栏 26140头 2.9
羊年末存栏 105946只 34.3
#:山羊 102461只 35.6
#:奶山羊 98372只 36.9
家禽年末存栏 23.23万只 -9.6
#:蛋鸡 21.63万只 -10.4
肉类总产量 5284吨 -48.0
#:猪肉 1542吨 -37.6
牛肉 2875吨 -52.7
羊肉 553吨 -18.6
家禽肉 223吨 -47.5
奶类总产量 73475吨 -55.2
#:牛奶产量 70023吨 -52.2
禽蛋产量 1978吨 -16.9
蜂蜜产量 100吨 -9.1
林业生产健康发展。全年造林面积2.80万亩,同比下降0.4%;育苗面积2200亩,同比增长4.0%;零星植树324万株,木材采伐量9200立方米;核桃面积36万亩,下降35.7%;核桃产量达到 8234吨,下降18.6%;板栗产量88吨,花椒产量22吨。
农村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2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519台,下降16.2%;小型拖拉机达到2495台,增长15.7 %。全年机耕面积37.09万亩,下降6.6%;机播面积37.08万亩,增长20.2%。年末耕地有效灌溉面积7.03万亩,同比增长0.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全县工业完成增加值4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7%,较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4.26亿元,增长18.0%,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4%,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7.35亿元,增长22.4%。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实现产值74.40亿元,增长21.0%,轻工业实现产值22.94亿元,增长27.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49亿元,同比增长22.8%。从注册类型看,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96亿元,增长15.7%;私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73亿元,增长48.6%。实现利税总额10.98亿元,增长29.6%。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实现利税6.67亿元,增长25.8%;轻工业实现利税4.31亿元,增长3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金1.12亿元,下降13.2%。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31亿元,增长13%。具有资质等级的2户建筑企业集团公司及其下属的22个分公司全年实现建筑业产值9.23亿元,同口径对比增长18.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5万平方米,增长8.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速度放缓。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1.11亿元,增长17.8%;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0.51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按行业分类,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7.63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64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8.84亿元,增长21.8%。三次产业投资占比为14.6:3.8:81.6。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较好发展。全年全县完成货物运输量126万吨,货物周转量7810万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2.5%和9.0%;完成旅客运输量103.8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8916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21.0%和21.4%。年底全县公路线路总里程达到1638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1公里,增长2.6%,公路等级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拥有营运汽车811辆,同比下降17.7%。其中普通载货汽车676辆,下降19.4%;载客汽车122辆,增长8.0%;在册出租汽车100辆,同比持平。
邮电通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达到11580万元,比上年增长 4.6%。年末电话用户达到 19.66万户。其中:固定电话达到 0.94万户;移动电话达到18.72 万户,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740部/千人,比上年增长11.6 %;每千人订有报刊达到28份。全县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38377户,其中有线电视互联网用户达到1877户。
六、商贸、物价
市场消费需求多元化,消费品市场趋于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5亿元,增长20.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2.0%,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个百分点;限额以下实现零售额18.07亿元,增长8.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8.0%,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6个百分点。
按地域分,城镇实现零售额24.77亿元,增长12.5%;乡村实现零售额1.80亿元,增长9.5%。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91亿元,增长9.5%;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9.98亿元,增长12.4%;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65亿元,增长22.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03亿元,增长12.5%。
市场物价呈结构性上涨,生产资料价格运行平稳。我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为103.4%,同比上涨3.4%,涉及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呈全部上涨态势。
全年市场价格指数(上年为100)
类 别 指 标 2018年 比上年增长(%)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3.4 3.4
服务价格指数 101.5 1.5
消费品价格指数 104.2 4.2
1、食品类 103.4 3.4
其中:粮食 99.8 -0.2
畜肉类 97.9 -2.1
禽肉类 110.6 10.6
鲜菜 111.3 11.3
2、衣着类 106.1 6.1
3、居住 102.4 2.4
4、生活用品及服务 104.3 4.3
5、交通和通讯 102.6 2.6
6、教育文化和娱乐 101.7 1.7
7、医疗保健 105.1 5.1
8、其他用品和服务 102.6 2.6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104.2 4.2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 100.6 0.6
其中:饲料 96.8 -3.2
仔畜幼禽及产品 76.2 -23.8
化学肥料 105.4 5.4
全年各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波动上涨趋势,与上年同期比,价格上涨最高的月份是七月,为104.7%;价格上涨最低的月份是四月和十二月,为102.3%。
七、非公经济和旅游业
积极改善营商环境,鼓励创业和再就业。“放管服”改革高效推进,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971项,取消行政许可事项6项。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完成县政务服务中心搬迁升级,20个部门205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进驻。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117户,个体工商户总数达到6997户,同比增长9.8%;新发展私营企业245户,私营企业总数达到1117户,同比增长23.2%。
旅游综合收入稳步提升。对标最美草原爱蒙塔尔,积极推进关山草原5A景区创建,实施智慧景区、停车场等重点项目,举办央视《乡约》、“浪漫七夕·情定关山”集体婚礼等高端营销活动,营销网络不断延伸,管理服务质量全面提升,荣膺“央视影视拍摄基地”、“首批国民休闲景区”等殊荣,全年接待各类游客933.5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和30.4%。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回落。2018年,全县实现财政总收入33913万元,同比下降0.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7802万元,同比下降11.7%;其中:工商税收7765万元,下降3.3 %。地方财政支出21.51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816万元,同比增长14.0%;公共安全支出6682万元,下降6.6%;教育支出54681万元,增长2.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0006万元,增长15.6%;医疗卫生支出16382万元,下降1.6%;农林水事务支出38049万元,增长57.2%。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步增加,贷款增速快于存款增速。2018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5.41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住户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6.22亿元,增长10.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8.91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短期贷款4.41亿元,下降6.5%;中长期贷款20.63亿元,增长14.3%。在各项贷款中,农村商业银行贷款23.23亿元,增长3.6%;农业银行贷款4.17亿元,增长13.2%;邮政储蓄银行贷款1873万元,增长25.0%。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险业务收入4960万元,同比下降16.4%。其中:财产险业务收入2892万元,增长4.1%;人寿保险业务收入2068万元,下降36.1%。全年保险业务支出3528万元,增长12.9%。其中:财产保险业务支出1990万元,下降5.8%;人寿保险业务支出1538万元,增长52.1%。
九、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和卫生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县有普通高中2所,在校学生4713人,同比下降0.2%;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677人,增长8.5%;初级中学13所,在校学生8208人,增长1.9%;全县小学63所,在校学生19206人,增长4.3%;全县幼儿园45所,在园幼儿9900人,同比下降4.3%。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4.28%。全县高考一本上线390人,二本上线761人。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繁荣。年末全县共有电影放映单位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站(馆)115个,公共图书馆1个。全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5833户,其中:农村用户达到9614户,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39.17%,通数字电视的村达到103个,数字电视播出节目达到182套。
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依托国家扶持政策,医疗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医疗机构救治能力继续提高。年末全县卫生机构数24个,床位1478张,增长7.9%;其中:医院床位1027张,同比增长13.5%。全县卫生技术人员1457人,增长4.5%;其中:医生493人、增长1.4%,护师护士544人、增长1.7%。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设医疗点186个,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达到282人。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数量稳定。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目标,强化管理、落实政策,深入开展“关爱女孩”活动,全县人口出生率为9.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9‰。年末全县总户数80435户,比上年下降0.4%;户籍人口272437人,比上年下降0.3%;其中:农业人口241091人,占总人口88.5%。常住人口为25.25万人,城镇化率为38.42%,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63798元,比上年增加5847元,下增长10.1%。其中,企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4798元,增长6.7%;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5500元,增长9.8%;机关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9159元,增长11.4%。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16元,同比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89元,比上年增加2099元,增长8.4%;其中,工资性收入19134元,增长8.0%;经营净收入2947元,增长8.7%;财产净收入810元,增长10.4%;转移净收入4198元,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消费支出达到15172元,比上年增加1137元,增长8.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908元,比上年增加965元,同比增长9.7%;其中,工资性收入6510元,增长9.6%;经营净收入2651元,增长9.5%;财产净收入28元,增长11.2%;转移净收入1719元,增长12.0%。全年农民家庭人均支出为10322元,增长9.4%;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853元,增长9.4%。
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全县62个贫困村、5099户17686人高质量退出,整县脱贫摘帽目标即将实现。探索形成“1265”菜单式产业扶贫模式,113个“双百”基地带动贫困户1.2万户,光伏、电商、旅游、生态等新业态扶贫扎实推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1.3万人次,全面完成2534户扶贫移民搬迁、4150户危房改造任务,村组道路、安全饮水、校安工程、农村环境等903个雅村强基项目竣工投用,村容户貌大为改观,荣获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优秀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8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2亿元;为城镇居民1492户发放低保金2037.68万元;为农村居民4630户发放低保金4397.07万元,发放高龄老人60240人次1075.2万元;临时救助困难家庭1418户发放救助金407.8万元;救助困难职工213人,发放失业救济金99万元。
十一、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018年底,全县全社会从业人员数达到 15.93万人,同比增长 %;其中农村从业人员13.12万人,同比下降0.1%;城镇在岗职工人数0.98万人,同比持平。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85万人,下降1.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06万人,增长1.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02万人,增长0.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1%,同比降低0.7个百分点,完成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77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539个。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为全县104个村布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融服务网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17万人,同比持平;失业保险参保5703人;生育保险参保9086人;工伤保险参保10869人。
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3237人和 17764人;构筑健康扶贫“五道保障线”,贫困群众医疗报销比达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加人数达到227996人,为33.20万人次报销门诊费1690.85万元,为5.09万人次报销住院费16638.49万元。社保体系更加健全,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9%,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有所提升。
十二、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和安全生产
全县森林面积196.6万亩,森林覆盖率57.58%;全年降水量688.3mm,年平均气温11.7℃,最高气温35.7℃,最低气温-16.2℃;年平均相对湿度69.0%,全年日照时数2028.3小时,年平均风速1.7m/s,最大风速8.9m/s。
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削减。铁腕治霾成效显著,全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达到0.524吨标煤/万元(2017年);化学需氧量排放1646.41吨,比上年削减1.5%;二氧化硫排放量190.03吨,削减1.5%;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60.06吨和287.25吨;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2.28%;生活垃圾清运总量28514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7%。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4人,同比持平;发生交通事故1173件,死亡26人;火灾事故179件;刑事案件立案数401件,下降78.1%,犯罪人数117人。
指标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对于一个地区来说,称为地区生产总值。英文缩写统称为GDP。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个人包括城乡居民和入境人员,社会集团包括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居委会或村委会等。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通过该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的影响程度。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期内居民家庭成员人均获得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可以体现各地区城乡一体的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变化情况。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
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指住户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需要的全部支出,包括用于消费品的支出和用于服务性消费的支出。根据用途不同,消费支出可划分为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八大类。
注释
1、户籍人口数和户数为公安部门统计的年报数;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为卫计部门按户籍和现住地口径统计的年报数。常住人口为统计部门抽样调查推算出的人口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计算,增长速度为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绝对值和增长速度均为现价计算。工业增加值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计算,增长速度为可比价计算。
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计算,增长速度为可比价计算。
数据来源
本公报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社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林业数据来自林业局;公路里程、公路运输客货量、周转量来自交通运输局;年末互联网用户数来自电信公司、网络公司、移动公司;金融业数据来自人民银行陇县支行;保险业数据仅包括县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局;气象数据来自气象局;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图书等数据来自文化广电局;卫生、新农合数据来自卫计局;社会服务、低保和五保供养数据来自民政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环保局;生活垃圾数据来自住建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安全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