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数据 > 统计数据

多维攻坚破瓶颈 全域跃升蓄势能

编辑:陇县统计局 来源:陇县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5-03-11 17:08

2024年,全县上下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抓手,加快推进“五区建设”,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全力以赴抓项目、兴产业、优结构、破瓶颈、赋新能、稳增长,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夯基提质。

一、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根据市统计局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反馈结果,202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8.04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95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2.07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52.02亿元,增长4.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4:22.5:53.1,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2.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占比分别提升0.3和2.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9%、33.4%、45.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9、1.5和2.0个百分点。

(一)农业经济:夯基固本,特色领航

1.粮食生产:202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突破50万亩,达到50.01万亩,粮食总产量11.26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0.3%和1.1%。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6.49万亩、产量4.54万吨,玉米播种面积16.74万亩、产量5.80万吨。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全县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全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4.19万亩,产量4685吨,分别较上年增长8.6%和9.0%;蔬菜种植面积8.39万亩,产量15.19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1.3%和5.3%,实现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8.9%。

2.畜牧养殖:近年来羊产业作为全县农业的支柱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24年牧业产值14.6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2.8%;羊产业产值占牧业产值的66.5%,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1.8%。全县羊存栏28.98万只,羊奶产量10.44万吨,出栏羊11.76万只。通过实施奶山羊群体品种改良计划,良种覆盖率达60%;推进标准化养殖,羊羔存活率由达到90%以上。

(二)工业经济:规模扩张,生态增效

陇县以斩获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省级经开区两大殊荣为标志,主攻以羊乳加工为首的绿色食品工业,培育以清洁能源等为引领的新能源工业,做强以环保建材加工等为支柱的新型材料工业,壮大以线束加工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全县工业含新量、含绿量显著提升。202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6.6、4.6、4.5个百分点。3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2.18亿元,同比增长19.3%。工业经济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9%,拉动全县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其中,绿色食品、新型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产值分别占到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9.7%、21.0%、12.0%。

(三)服务业经济:消费复苏,文旅添彩

1.消费市场:2024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7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3.9、2.6、1.0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6.95亿元,增长7.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42亿元,增长3.6%。限上企业稳定发展,全县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共完成零售额6.89亿元,同比增长16.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1%。

2.文化旅游:大美关山夯基提质、聚客引流,《大秦关山》实景剧改版升级,入选全国大暑节气生态文旅品牌名录。旅游新业态、新场景加速涌现,策划举办全省民间社火展演、以旧换新、消费促进等活动,文旅热燃动消费旺。全年接待游客10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5.62亿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占全县经济总量的0.9%。

(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发力,稳增动力

2024年,全县在项目谋划、争跑、建设上积极进取,保当前又图长远,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65亿元、增长15.9%,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2.7、10.7和4.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6倍,完成投资占投资总额的9.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2%,完成投资占投资总额的30.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8%,完成投资占投资总额的59.4%。29个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额占总投资的60.4%。

(五)居民收入:富民兴业,增收提质

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疫情结束后经济复苏,促进就业与劳务输出力度加大,城乡居民收入稳定性增强。2024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22元,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98元,增长7.0%,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4和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城镇,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6,差距较上年缩小0.04。

(六)财税金融:财政承压,税减源紧

2024年,全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4亿元、同比下降4.2%;财政支出26.68亿元、同比增长4.2%,收支矛盾加大。实现税收收入2.58亿元,同比下降8.5%,降幅较一季度、半年、三季度分别收窄14.2、8.2、3.9个百分点。

(七)先行指标:良性发展,金电双增

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5.30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住户存款149.12亿元,增长9.5%。各项贷款余额62.02亿元,同比增长1.6%。2024年全县全社会用电量2954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3.7%;工业用电量476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0%,增速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8和0.3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结构仍需优化

虽然我县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第一产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千阳县相比,地域类同产业发展接近,但是2024年千阳县的三次产业比为17.9:30.4:51.7,我县第一产业高于千阳县6.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于千阳县7.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 

(二)工业发展面临挑战

企业规模较小: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少,且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型龙头企业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弱化。致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抗风险层级低。2024年底全县规上工业企业31户,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2.9%,低于千阳县13户企业。2024年全县新增2户规上工业企业,占全市新增工业企业数量的10.9%,低于千阳县2户企业。31户规上工业企业全年产值上十亿元的1户,上亿元的5户,2000万元到亿元之间13户,低于2000万元的12户企业占规上企业数的38.7%、完成产值仅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3%。

产业配套不完善:部分产业上下游配套不足,产业链条较短,影响了产业的协同发展和整体竞争力。例如,新能源产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壮大。

创新能力不足:工业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短缺等问题,导致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消费市场活力不强

传统销售受网络冲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传统实体店销售受到较大冲击。县内实体店生活类商品种类少、成本高,而网上销售便捷,价位相对较低,商品种类齐全,消费者习惯网上购买,导致实体店销售量减少。

消费结构有待升级:当前,全县居民消费仍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高端消费、服务消费等领域发展相对滞后,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同时,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有待提高。

(四)项目建设困难重重

固投项目申报数量锐减:2024年全县新增5000万元以上投资在建法人单位8个,占全市总量的11.6%。1月—12月全县共申报71个项目,通过56个,通过率78.9%。

项目总投资较少:2024年在库项目76个,计划总投资小于2000万的项目有26个,占34.2%。其中本年新入库56个项目中计划总投资小于2000万元的项目26个,占比46.4%。1月—12月在库项目本年完成投资小于2000万的项目有41个,占比53.9%,其中本年新入库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小于2000万的项目达到37个,占比达到66.1%。

(五)新动能培育不足

2024年全县累计新增“五上”企业14户,仅占全市的4.9%。新动能培育的缓慢,折射出全县经济转型的深层阵痛。而且新增的企业量质不佳,结构失衡,集中于传统商贸领域(新增14户企业中工业企业2户,房地产业企业2户,批零住餐企业9户,规上服务业企业1户),成长性不足;有些企业入库即退库,在库时间短,存活率低,导致全县经济增长动力青黄不接,区域竞争力下滑。

三、对策建议

(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做好优生区综合部署施策,优势区聚焦赋能见效工作,持续培壮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陇县特色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未来产业超前谋划、整体布局、系统推进上做足文章,持续厚植工业发展基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壮大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强旅游资源整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高物流效率。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培育电商企业和电商品牌,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二)加大工业扶持力度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制定出台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做大做强,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

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产业协同发展能力。加强产业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企业创新提供人才支撑。支持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促进传统消费升级:鼓励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经营模式,优化商品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商业街区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提升消费环境和消费体验。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丰富消费业态。

培育新兴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低空经济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鼓励企业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活动,拓展消费渠道。加强农村消费市场建设,完善农村流通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加强消费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

做好项目谋划及保障:要结合当前和长远谋深谋实项目规划编制,增强项目工作的战略性,做好项目规划、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等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加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协调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抓好招商引资:立足新形势,把准新政策,转变招商思路,为项目建设开拓源头活水。持续优化“产业链牵头部门+线索推荐部门+乡镇”雁行招商体系。突出四大支柱产业链,建好“四个一批”清单,推动独立储能电站、万达美华里综合体等8个在谈项目,钛金属复合材料加工基地、华润陇县100兆瓦风力发电等5个签约项目有序转化落地。加强苏陕合作招商、场景招商、以商招商。

(五)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

发展“五上”企业既是稳增长的压舱石,又是调结构的突破口。要以“精准滴灌”替代“大水漫灌”,用活“五经普”库,着力抓好“产转法、个转企、企升规、规增效”工作,严格工作流程,严守时间节点,积极推进落实,保障纳统工作有序高效完成。定向突破重点领域,精准招商,构建“引育并举”的企业成长生态,推动市场主体“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跃升,筑牢陇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