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部门动态

【农业农村局】头雁领航振翅飞 信息赋能产业兴

来源:陇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5-07-28 18:27

陇县农业宣传信息培训中心作为农业人才培育的“孵化器”,始终以赋能乡村振兴为己任,通过精准化培训、信息化引导,为“头雁”插上智慧的翅膀。“头雁”学成归乡后,带着新技术、新思维、新动能,在田间地头书写着产业振兴的答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实践。

科技为翼,产业升级“动力足”。“头雁”们将培训中习得的科技理念融入产业发展,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李建龙在培训中深耕生态农业技术,回村后升级“苹果种植+生猪养殖”模式,通过粪污发酵有机肥、果园牧草喂猪的循环体系,带动合作社年收益提升至60余万元,300余名村民在产业链上实现就业增收。赵凯博带着测土配肥、无人机植保等技术经验,建成万吨级有机肥生产线,年处理畜禽粪便3万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0万亩,让农户亩均增收200元,既守护了生态,又鼓了钱袋。赵宇洁投资260万元建成“一中心六系统”智慧农业管理体系,实现环境监测、智能水肥等全程精准管理,带动合作社年产果蔬3000吨,销售收入达980多万元。

模式创新,抱团发展“路子宽”。培训中汲取的“合作共赢”理念,成为“头雁”带动群众的关键抓手。赵仁义将“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迭代升级,通过“借袋还菇”“入股分红”带动15户贫困户发展香菇产业,每户年增收1.6万元;免费培训30多场次,让5000余户村民掌握蔬菜种植技术,3000余亩菜地成了“致富园”。高鹏飞带领庙坡村发展“荞麦种植+加工+文旅”模式,注册“陇州北部粮仓荞面”品牌,建成荞麦醋厂,2023年荞麦产业总产值达171万元,占全村农业收入的53%。吴江涛成立装修工程队,吸纳20余名村民就业,年经营产值20万元,带动近50名乡亲年均增收4万元。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头雁”们用创新模式织密致富网。

服务下沉,技能提升“底气硬”。“授人以渔”是“头雁”们从培训中学会的重要课题。马培军依托农民田间学校,累计培训果农和周边群众上万人次,高师傅学完新型修剪技术后,果园年收入增长30%,还带动周边农户共同提质;李女士通过电商培训开起网店,年销售额突破5万元,从普通农妇变身“新农人掌柜”。刘志军发挥中药材种植经验,联合陕西中医药大学开展技术培训,让10余户贫困户掌握赤芍、重楼种植技术,深山里的340多种野生中药材成了“金疙瘩”。刘会文创办宝鸡市农村科普大学,每年培训超2000人次,通过“现场教学+实践操作”模式,让村民掌握果蔬种植、循环农业等技术,带动20多位贫困户在园区稳定就业,工资发放累计近240万元。技能提升让村民从“会种地”变成“种得好”,致富底气更足。

责任在肩,抗疫保供“担当显”。特殊时期,“头雁”们展现出培训中淬炼的责任与担当。2022年疫情期间,赵仁义捐赠5万余元防疫物资,连续14天每天工作12小时,保障城区300多吨果蔬供应,让群众“菜篮子”满满当当。刘会文向疫情一线捐赠物资超7万元,他创办的科普大学虽暂停线下培训,却通过线上直播传授种植技术,确保农时不耽误、生产不停步。吴江涛为疫情防控捐助1000元及消毒液等物资,还参与“企业公益徒步”活动,资助贫困户渡过难关。“头雁”们用行动证明,培训不仅提升了产业能力,更涵养了“急难险重冲在前”的担当精神。

从课堂到田间,从理论到实践,陇县农业宣传信息培训中心播撒的“智慧种子”,已在陇县大地结出丰硕果实。李建龙、赵仁义、马培军、赵宇洁、高鹏飞、刘志军、吴江涛、刘会文等16名“头雁”如星星之火,点燃了产业振兴的燎原之势,带动一批批村民增收致富,共同奏响乡村振兴的“共富曲”。未来,随着更多“头雁”振翅高飞,陇县的乡村振兴图景必将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