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东生,1943年生,从事皮影戏演出65载,现为陇县温水镇皮影戏剧团负责人,王东生正在向文化馆工作人员讲述皮影戏经历。
说起皮影戏,今年已经78岁的王东生老人如数家珍,向我们娓娓道来。1956年,从小爱看皮影戏的王东生,13岁时便走出陇县,跟随凤翔县皮影戏老艺人王武信学艺。白天跟随师傅走乡串户,夜晚捧着戏曲唱本背唱词,观摩学习师傅挑线(影),唱念做打稍有懈怠就会挨师傅严厉训斥,如果背不过唱词还会挨鞭子,为了学艺可没少吃苦头,下功夫。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经过师傅口传心授,王东生耳濡目染皮影戏各个行当,他不仅自己演唱、打鼓、拉弦,拉板胡、吹唢呐,就连挑线(挑影人)等核心技能业已全部熟练掌握。16岁时,开始参加皮影戏班,跟随师傅独挑角色沿镇街、村巡回演出,在当地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孟双喜,51岁,家住温水镇苟家寨村,陇县温水镇皮影戏剧团成员,专职二胡、板胡、唢呐吹奏。
任全德,53岁,家住温水镇团结村,陇县温水镇皮影戏剧团成员,专职司鼓。 谢万清 摄
进入60年代,已经熟练掌握皮影戏基本技能和唱功的王东生,因怀念家乡,毅然回到家乡陇县进行创业,开始为城乡群众演出皮影戏。据老王介绍,当时回到家乡后,为了便于学习交流,他们皮影班就住在县城工人俱乐部西关村附近。因为俱乐部戏曲文武场的鼓、锣、镲、琴,板胡、二胡、唢呐等器材比较齐备,他们就安心的驻扎下来,一边学习经典戏曲唱段,研习皮影戏演艺技法,一边城乡巡回演出,挣点收入维持生计。

渐渐的,王东生的皮影班子已被全县城乡群众所熟悉,班子成员已熟练掌握传统秦腔《香山寺还愿》《整国安》《华亭相会》《四贤册》《孙庞斗智》《福寿图》《麒麟送子》《二进宫》《八剑衣》《三娘教子》《访苏州》《铡美案》《金沙滩》《永乐王还愿》等60余段经典戏曲唱段。每逢农闲时节、庙会节庆等重大活动,班子都会被镇村及群众盛邀出演。同时,先后在宝鸡市、千阳县、凤翔县、陈仓区、县功镇、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清水县、天水市等市县、镇村巡回演出,广受省内外社会各界群众喜爱,陇县温水镇皮影剧团,已在陕甘宁三省闻名遐迩。


▲陇县温水镇皮影戏剧团正在演出传统经典剧目《麒麟送子》《福寿图》《整国安》场景

▲2020年6月,陇县温水镇皮影戏剧团在县文化馆门前广场正在演出传统经典剧目《四贤册》《二进宫》场景
说起皮影戏的未来,作为陇县为数不多的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老王可谓喜忧参半。据统计,每年230余场次高频率的皮影戏演出,让他们这帮老艺人已经力不从心。团队平时有5-6个人,3个皮影衣箱,一个木偶箱子,如果演大戏可以勉强召集到9-12个人,在陇县熟悉掌握皮影戏演艺,常态化演出的班子,仅剩他们一家。现在,由于班子成员年事已高,高频率的演出邀请已经让他们吃不消,许多本地外地邀请演出的单子,老王都就婉言谢拒了。目前,多年跟随自己带出的几个徒弟年龄均在50-60岁,皮影戏演艺这门技艺面临传承断代的危险,亟待需要保护性传承。他希望当代喜爱皮影的年轻人,能够学习皮影戏,壮大皮影戏人才队伍,将祖先遗留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代代传承下去。

《陇州皮影》 谢万清 摄
由学徒到皮影戏班骨干,再到带领皮影戏团队的掌舵人,王东生现在已经着手收集、整理、录制皮影戏的各种资料,将多年巡回演出收集整理,悉心保存的皮影戏衣箱、唱本、皮影等,一览无遗地展露出来,并利用巡回演出积极进行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