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陇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县十六届政协三次会议第6号提案的答复函

发布时间: 2024-08-02 08:47:56

                                                                                                 类别:A

                                                                                                 签发人:闫斌君


谢红专、曹永刚委员(陇县聚生商贸有限责任公司):

您提出的《关于利用撂荒地种植中药材的提案》(第6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与提案的委员进行了对接,并就提案内容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1.全力整治撂荒地。一是根据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切实做好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局及时召开工作安排部署会,将农业农村部下发的6692个12.88万亩疑似撂荒地图斑分解到镇村组,三级管理员都能严格审核把关,建立工作台账,落实周工作调度机制,实行系统内销号管理方式,依托农事直通APP,全力整治撂荒地。至今年4月底前,我局已完成所有图斑实地核查并上传软件销号工作,其中具备复耕复种条件图斑219个2441.19亩。二是加大宣传引导,提高农户耕地种植的自觉性。利用新媒体,积极宣传国家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珍惜土地、用好耕地。将乡村治理与撂荒地利用结合起来,总结遏制撂荒的经验做法,曝光耕地撂荒典型案例,营造全社会遏制耕地撂荒的浓厚氛围。

2.开发利用撂荒地。我局结合全县资源禀赋、耕作水平、产业布局、劳力分布等,精准选择适宜本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坡度25度以下陡坡地、瘠薄地上,实施土地整理,选择耐瘠薄、效益好的花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梯田地上,发展耐旱、易管理、投资少、产出高的烤烟、青贮玉米等作物;北部山区重点围绕奶山羊规模化养殖、饲草种植、高品质小杂粮等产业;南部台塬区域重点围绕苹果、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采取自主经营或合作经营,示范带动农民广泛参与,提升农村撂荒地开发利用效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加大药材种植力度。2022年,县政府办印发了《关于陇县中药材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我局按照规划要求,积极引导动员各镇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天成镇上寨子村建成集育苗、栽植为一体的黄芪示范种植基地,栽植黄芪300亩,当年实现综合收入184万元,实现纯收入74万元,药材亩均收入6300元,苗木亩均收入8000元,实现了群众增收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双赢。固关街成功栽培五味子300亩,亩产2000斤左右,亩收入1万元以上,园区带动82户群众领取土地流转费6万元,先后有200多名脱贫户劳动力在园内务工,增加了收入。曹家湾镇立足天然生态优势和中药材资源优势,围绕“五才联村”行动,实施“稳烟、强菌、扩羊、优果、兴药”战略,通过“企业+基地+农户”中药材种植购销模式,充分挖掘乡土人才自身技能,引进药材种植大户,将撂荒地等闲置地块变废为宝。曹家湾镇共种植金银花、独活、柴胡、连翘等中药材1100余亩,产值达6000万元,2000余户镶嵌在产业链上的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益和群众收益的双提升。东南镇结合地域特色,整合闲散土地,按照“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在高庙、杨家坡、闫家庵、河沟寨等村试点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种植黄芪、丹参、柴胡等中药材近百亩,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良方”。

下一步,我局将把持续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耕地,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优化布局、人才引进、技术扶持、扩产促销、打造品牌上做足文章,大力推进中药材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工作。打造“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广标准化绿色种植模式,发展中药材深度加工,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提标提质提效。

以上答复您是否满意,如有意见,敬请反馈。

感谢您对我们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陇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26日

(承办人:杨晓梅        电话:0917-4601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