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警惕这类金融业务乱象

发布时间: 2023-06-01 17:36:50 浏览次数:



5月16日,中消协发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2)》(以下简称《年度报告》)。其中提到,网络平台涉金融类服务亟待规范。


《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消费投诉处理制度机制、畅通消费投诉渠道、积极妥善处理消费投诉,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


其中,银行保险监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2022年度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30.2万件,保险消费投诉11.0万件,金融消费者投诉管理工作质效全面提升。


监管部门持续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发布关于理性投保、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诱导、防范“套路”营销行为、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提升消费者风险意识。


《年度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随着网络平台上聚集的消费金融产品越来越多,也出现了一些诸如虚假宣传、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套路贷”“套路保”、乱收费、暴力催收等乱象。


01.过度借贷营销陷阱需监管有效跟进。


实践中,一些机构利用大数据信息和精准跟踪,挖掘用户的“消费需求”后,不顾消费者综合授信额度、还款能力、还款来源等实际情况,过度营销、诱导消费者超前消费,致使消费者出现过度借贷、负债超出个人负担力等风险。


而诱导或默许消费者将信用卡、小额信贷等消费信贷资金用于非消费领域,如炒股、理财或偿还其他贷款等,也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


02.平台保险营销的合规性有待加强。


首先,一些共享出行平台布局特定场景下的保险需求服务,但专业服务能力不足、营销推广不合规等问题较多,平台产业链延伸效果尚待观察。


其次,部分保险公司、中介机构的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广告存在过度营销、诱导消费等问题,易产生大量保险消费纠纷。


最后,互联网保险中介与线下渠道融合发展过程中,多元纠纷化解机制的建设推广普及不够。


03.以金融业务名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套路保”“套路贷”问题突出。


网络平台将各种借贷产品广告植入购物、媒体、社交、游戏等互联网场景中,或为贷款业务引流以完成流量变现或直接提供贷款服务,在产品推广、展示或支付等环节诱导消费者优先使用消费信贷。


一些“套路贷”打着“创业”“求职”“美容”等名义,用提供就业、培训、医美等服务作伪装,诱使一些在校学生、求职人群或某些盲目追求高消费人群等上当受骗。


“套路保”则多以“首月0元”“免费领取”等“优惠”或炒作“限售、限时、限量”等诱导消费者购买本不需要的保险服务;一些不法分子以“退保理财”“代理退保”等名义招揽生意,怂恿或诱骗消费者委托其退保去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甚至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暗藏集资诈骗风险。


《年度报告》提出2023年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建议:


1.加快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及电商领域相关法律制度的制修订,不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2.在做好重点民生消费领域的质量安全保障工作基础上,多措并举提振消费信心,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意愿。


3.加大对虚假宣传、制假售假、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


4.强化稳消费实质性政策措施供给,在就业及收入分配、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基本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不断提升百姓的消费能力。